查看原文
其他

刘永华《礼仪下乡》:探究明代以降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

随读随写 2019-07-08


程美宝:走出地方史


作者: 刘永华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9-7

定价: 68元

ISBN: 9787108065902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章,以闽西四保村落群为个案,在广泛搜集和深入解读实录、政书、方志、族谱、仪式文献等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研究方法,侧重从礼生及其礼仪、宗族与祭祖仪式、乡约组织、神庙与神明祭祀等方面,探讨明初以降儒教礼仪步入乡民生活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儒家礼仪与明清国家和社会

庶民、儒家礼仪与新儒家  8

儒家礼仪的挪用  15

四保礼仪的社会史研究  20

本书基本框架  26

主要史料  29

第二章 汀州和四保:在政治边缘营造文化中心

汀州:盗匪、族群与国家  31

四保:从边缘营造核心  38

第三章 谁是礼生?

礼生概观  51

礼生与四保社会  71

第四章 礼生及其礼仪

礼生与四保礼仪  82

祭文本  101

第五章 宗族社会的形成

马屋马氏宗族  124

雾阁邹氏宗族  140

严屋严氏宗族  147

第六章 仪式、系谱与土地

祭祖仪式  156

祖先、系谱与宗族建构  164

土地、宗族与地方精英  175

宗族建构的限度  190

第七章 乡约、乡村仪式与地域社会

明清乡约概观  200

明清四保的乡约  204

上保的村落与继嗣群  213

上保约的兴起  216

上保约与地域社会  227

第八章 土神与社公

邹公:神明与祖先  238

社与厉的转型  251

第九章 寺庙进村

寺庙修建与村落认同  273

寺庙、商人与商业  279

跨村落联盟与神明会社  293

第十章 结论  305 

附录一 明清汀州进士统计表  316

附录二 四保村落与姓氏一览表  317

附录三 汀州礼生及其礼仪  319

附录四 五十种四保祭文本的内容(一):基本事实  322

附录五 五十种四保祭文本的内容(二):内容分类  326

附录六 宗祠祀典  328

附录七 上保约禁约五种  331

附录八 三种四保祭文本中的神明与祭文  334

附录九 四保盆地寺庙与神明一览表  336

参考文献  343 

 


前 言

 

本书是在笔者的英文专著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Ritual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Southeastern Chinese Community, 1368-1949(Leiden:Brill,2013)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本书的写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1995年初次进入四保到21世纪初在当地开展长期的田野调查,从2002年底开始动笔撰写博士论文到2004年毕业后构思书稿,从编辑英文书稿到使用母语改写书稿,这个研究从开始启动到今日,已经经历了二十几个春秋。即使从2001年9月决定以四保为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地点,开始在这个地域长期蹲点算起,也已过了十八个寒暑。

 

本书英文版付印后,五位海外学者撰写了书评。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本书内容进行了评论。为便于读者检视这些书评的内容,笔者将其作者、所在机构和刊布信息列举于下:(I)C. Shirokauer(谢康伦,Columbia University),Choice: Current Review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51.7(March 2014),pp.1282-1283;(II)Evelyn S. Rawski(罗友枝,University of Pittsburgh),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 African Studies 77.2(2014),pp. 420-422;(III)Koh Khee Heong(许齐雄,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Asian Studies Review 2014,Doi:10.1080/10357823.2014.979748;(IV)Ekaterina Zavidovskaya(叶可嘉,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62(2014),pp.359- 362;(V)Joseph Tse-Hei Lee(李榭熙,Pace University),http://chinetcz/reviews/religion/confucian-rituals-and-chinese-villagers。不管是褒是贬,都感谢这几位书评作者的耐心阅读。

 

在本次改写过程中,笔者对原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修改内容包括:(一)原书分为五篇,中文版删除篇名,不过各章篇名基本保留,篇章顺序一仍其旧;(二)充实了导论的内容,对书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和概念作了辨析和澄清;(三)重写了结论部分;(四)其他主体章节中,以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九章改动较大,尤其是第九章,由于对相关课题有了若干新认识,笔者尝试将之整合到本书当中;(五)增加了若干注解,增补新出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书中征引的部分史料进行了更细致的考证,此类修改散见各章;(六)订正了几处明显的错误。通过上述修改,笔者希望呈现给读者一个更完备的版本。


在本书漫长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老师、朋友和亲人的帮助。在此首先要感谢四保人。我之所以能够翔实地叙述四保的历史经验,是因为他们热情好客,因为他们乐意慷慨地与一位不速之客分享其历史和地方性知识。我衷心感谢邹日昇先生和李升宝先生,他们为我提供了几种重要文献,还介绍我认识了许多朋友。我对已故的邹恒琛先生深表感激——他本身就是个礼生,经常跟我讲述四保礼仪和历史掌故,并不厌其烦地回答我无休止的追问。我也很感激吴德祥提供的帮助。十几年之后的今日,那次筋疲力尽却成果丰硕的黄石坑之旅依然清晰如昨。这里也感谢我的房东——邹金福、童九荣夫妇。他们提供的住宿和美食,让我在四保的田野调查经历变得格外愉悦。我很感激已故的邹降瑞先生,邹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报道人,他还帮我安排了双泉和洋背的访谈。包发生、江焕猷、李火仙、李锦斌、马传光、马家树、马俊良、吴长华、吴德荣、严仰华、周荣发、邹定斌、邹恒彦、邹洪康、邹锦腾等都曾帮助过我,对此我深表感谢。我也感谢中国四堡雕版印刷中心允许我拍摄部分馆藏实物与文献。

 

在学术方面,我得益于诸多老师的指导。首先应感谢我在厦门大学的几位老师——杨国桢、陈支平和郑振满,是他们把我引入明清史的奇丽世界。郑振满老师是我开展相关研究的引路人,他慷慨地付出宝贵时间,在蒙特利尔和厦门帮助我建立本书的框架,并分享他对明清社会文化史的深刻理解。我对麦吉尔大学的老师们——丁荷生(Kenneth Dean)、叶山(Robin D. S. Yates)、Thomas Looser、Tom Lamarre和方秀洁——充满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出色的讲座、对我的博士论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对一位学术新手的悉心指导。从开启田野调查到本书交付出版,丁荷生老师自始至终提供学术支持和精神鼓励。他对本书书稿的不同版本都提出了修改意见。他对中国宗教和地方史的了解让我获益良多。Thomas Looser引介我研习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王大卫(David Ownby)阅读了我的博士论文,并提出了几个颇有启发的意见。我衷心感谢他们的帮助。


我想谨此感谢包筠雅(Cynthia Brokaw)教授对本书的贡献。如果说我在四保的田野调查还算成功,那么首先应归功于包筠雅,是她把我带到这个社区。包筠雅还慷慨地提供了几种她搜集到的四保仪式文本,并允许我使用她拍摄的几张照片和她的专著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bao Book Trade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7)中的两张地图(Map 2.1与Map 2.2,即本书第二章的地图2.1和地图2.2)。她对本书提出的各种意见,为本书的修改提供了绝佳的指引。


我还想借此机会感谢陈春声、刘志伟、科大卫(David Faure)、赵世瑜等老师,我曾就本书论及的明清社会史和制度史问题,听取过他们的意见。宋怡明(Michael Szonyi)阅读了本书的两个早期版本,提出了深刻而富有挑战性的意见。和他的对话,总是发人深省 的。我也感谢王铭铭老师。他倡导并致力于汉学人类学的实践,这一方法激励我从人类学角度考察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我也想感谢王秋桂、蔡志祥、常建华、劳格文(John Lagerwey)、梁洪生和钱杭等老师多年来的关心和对本书触及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意见。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不少老师、朋友和同行曾予以帮助。这些老师、朋友和同行包括:卞利、冯筱才、黄国信、黄向春、李平亮、李仁渊、梁永佳、林枫、罗仕杰、鲁西奇、卜永坚、饶伟新、盛嘉、苏堂栋(Donald Sutton)、谭伟伦、王见川、王振忠、魏德毓、温春来、吴滔、吴幸钊、谢宏维、谢湜、杨国安、叶涛、张侃、张亚辉、张应强、赵丙祥、郑莉等。特别是张侃、黄向春和饶伟新三位,他们既是我二十多年的好友,又是同一个研究中心的同事,更是切磋学问的对手,本书提出的不少观点,都得益于跟他们的日常交流。我在麦吉尔的同学Alvin、Paula、Sara、徐素凤、李小荣、林凡、黄巧乐等人,不但帮我处理日常事务,还给予学术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钞晓鸿帮助我复印了本书讨论的一部方志的重要部分。与陈进国的对话,有助于笔者对礼生在乡村社会中的角色提出更为明确的看法。

 

2002年夏,我在四保组织了一次田野工作坊。丁荷生和中山大学历史系提供了部分经费。陈春声、刘志伟、程美宝、蔡志祥、范金民、梁洪生、黄志繁等师友和我的部分同事参与了这次工作坊,感谢他们的参与和建议。本书的部分观点曾在2002年夏的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历史人类学工作坊介绍过,感谢与会者提出的意见。

 

本书部分章节的修改,是在笔者访问哈佛燕京学社期间(2010.7—2011.7)完成的。感谢学社提供的慷慨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号:08JC770022)提供的资助,为笔者重访四保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经费。本书英文书稿最后一稿的修改,还得到了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号:2013221001)的资助。我想借此机会感谢长汀县档案馆、连城县档案馆和清流县档案馆允许我利用馆藏档案,尤其是土改档案。感谢周兴栋引介我接触连城县土改证档案。感谢连城县四堡乡政府在田野调查期间提供的帮助。

 

本书英文版的修改和出版,应感谢Debra Soled专业的编辑工作。Qin Higley、Thomas Begley和Michael Mozina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了不少帮助。Macabe Keliher修订了本书书稿,并提出了若干有趣的意见。Kathy和Cora Dean花了不少工夫,对第一章进行修订。林凡帮我解决了几张插曲的技术问题。刘嘉乘制作了本书第五章的三张世系图。霍仁龙、黄学超和董乾坤制作了第二章的两张地图(中文版没有使用他们制作的地图)。感谢他们作出的贡献。我还想借此机会感谢本书英文版两位匿名评审人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修改建议。

 

本书部分章节和内容曾先行在学术期刊和集刊发表,现依照时间顺序,将相关刊发信息列举如下:(一)《闽西四保地区所见五种祭文本》,刊于《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期(2003年),第13—17页;(二)《明清时期闽西四保的乡约》,刊于《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2003年10月),第21—45页;(三)《亦礼亦俗——晚清至民国闽西四保礼生的初步分析》,刊于《历史人类学学刊》第2卷第2期(2004年10月),第53—82页(增补版:《民间礼仪、王朝祀典与道教科仪:近世闽西四保祭文本的社会文化史阐释》,收入刘永华主编:《仪式文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75—229页);(四)《墟市、宗族与地方政治——以明代至民国时期闽西四保为中心》,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85—198页;(五)《明末至民国华南地区的族田与乡村社会——以闽西四保为中心》,刊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52—60页;(六)《道教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宋明以来闽西四保邹公崇拜研究》,刊于《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72—87页[英文版:“Taoist Tradition,Gentry Culture,and Local Societies:The Cult of Zougong at Sibao in Western Fujian Province since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Vol. 3,No.2(2008),pp. 195-229];(七)《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刊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5—257页;(八)《明清时期的神乐观与王朝礼仪——道教与王朝礼仪互动的一个侧面》,刊于《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3期,第32—42页[英文版:“Daoist Priests and Imperial Sacrific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The Case of the Imperial Music Office(Shenyue Guan),1379-1743,”Late Imperial China,33.1(June 2012):55-88];(九)《从乡厉到无祀:基于闽西四保的考察》,刊于《民俗研究》2015年第6期,第68—71页。感谢以上期刊、集刊为本书相关看法的交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

 

本书中文版得以出版,应归功于三联书店的张龙博士。2015年底在京会晤期间,他邀请笔者翻译、改写本书,并多方联系本书版权,将之列入三联的出版计划,为本书出版做了尽心尽力的工作。本书英文、中文版的撰写和修改,是笔者在任教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期间完成的,在十三四年时间里,常有机会跟研究生聊起本书的内容,这无疑为笔者审视本书主要观点提供了契机,在此感谢各位研究生的聆听和讨论。

 

最后,我衷心感谢我的妻子赖海燕,从这个课题启动以来,她就为本书研究提供了无价的支持。2001年笔者回国做田野调查时,我的孩子加加尚在牙牙学语,如今他已举行成年礼,我想感谢他陪我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



藏诸名山

传之真人

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

姚念慈 著

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韩琦 著

中国史学的考析与评判

乔治忠 著

礼仪下乡:明代以降闽西四保的礼仪变革与社会转型

刘永华 著

康熙出巡与国家认同

常建华 著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王小甫 著

丝路夷教华化之路

林悟殊 著

西方学者中国中古贵族制论集

范兆飞 主编

重新发现中亚

斯坦因、弗兰克、塞诺 等著 袁剑 等译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